新华社新加坡11月28日电 记者手记|在机器人大赛看见少年们的社会关怀
新华社记者舒畅
在海边,养生蚝的渔户们长期风吹日晒,手臂也经常被蚝壳划伤。为了让蚝农轻松一些、提高效率,3名来自中国香港的小学生用铝合金、积木等,再加上一点人工智能(AI)技术,发明了一个迷你机器人:“蚝大大蚝排”。
蚝排原本是一种固定在海面的传统养殖装置,形似一个个方块,底下用绳子或篮子吊着生蚝,让它们慢慢生长。而这个小小的机器人蚝排,高度仅到膝盖,能自己漂浮在水面上,自动监测水温和生蚝大小。
“你摸,水是暖的!”在世界青少年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2025年国际总决赛现场,五年级小学生郑斐弦让记者摸一摸杯壁。他小心捧着塑料杯,把半杯温水放到蚝排一角的温度传感器下。温度一变化,蚝排中间吊着生蚝的绳子立刻下降了一点。
另一名队员古善钰指着蚝排前方的小方形屏幕——一个AI视觉传感器说,它可以测量生蚝的长宽,当生蚝长到合适大小,机器人蚝排就会自动返回岸边。
他们的灵感来自与蚝农们的交流。一名蚝农告诉他们,自己的手经常被划破;长期在海面弯腰劳作,背部肌肉也留下了不可逆的拉伤。
这场为期3天的比赛汇集了近600支队伍,他们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作品都传递出孩子们对社会的关怀:有人关注疾病和障碍人群的处境,有人想减轻欠发达地区的劳动负担,还有人用创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
“你可以试试对他说话。”15岁的德国男生费利克斯·扎赫尔把一只白色毛绒小熊举到记者面前。小熊启动后说:“欢迎!”记者对着它的右耳说:“早上好,你还好吗?”小熊回答:“谢谢你的关心,你今天感觉怎么样?”记者说:“还行,有点累。”小熊说:“辛苦你了,我们来测一下你的健康状况吧!”小熊腰间别着一个小小检测仪,手指一夹就能测心率。
这是扎赫尔和同伴为慢性偏头痛和心脏病患者设计的陪伴机器人。它内置AI,可以与人交谈,还能根据指令唱歌。当它检测到紧急健康风险时,还可以向事先绑定的联系人发送通知。
扎赫尔提醒记者注意小熊的脚掌——收到指令后它脚底可以变冷,可用来冰敷额头缓解偏头痛。他说,机器人还可以切换各种语言模式,包括中文。“当然,我不太知道它中文到底说的怎么样,因为我不会中文。但听起来感觉挺像回事的。”
一组来自英国的学生关注视障人群。他们做了一个嵌入AI的小盒子,不足一块香皂大,可以接收语音、做出反馈。比如,一名新加坡的使用者可以问它:“从滨海湾金沙酒店去樟宜机场,该坐哪一条地铁?”
14岁的队员刘一卜说,他们调研发现,现在虽然任何人都能向AI求助,但这些技术往往需要屏幕。“很多视障者仍然无法看路标、找到公交,甚至不知道身边发生了什么。”一名视障者说:“我只想要能和我交流的东西,不用手机,也不用屏幕。”
一些孩子关注的议题,延伸到老龄化社会和心理健康。一支马来西亚队伍做了一个机器人护工,可以为老年人监测健康数据、配药,并提供呼吸支持;一支新加坡队伍做了一只毛绒熊猫机器人,希望为自闭症儿童提供陪伴和支持。
孩子们关心的问题也与各自国家的现实密切相关。来自莫桑比克的一支队伍研制出一款可以全自动作业的农业机器人。15岁的队员马伦·吉尔多·祖库拉说,一些像莫桑比克这样的非洲国家,仍面临食物短缺。她看到身边许多女性背着孩子到田里劳作,非常辛苦,因此希望能做点什么。
还有一些孩子在为全人类的长远发展寻找新思路。来自中国上海的一支队伍设计了一个挖掘机器人,设想可以用于开采火星上的固态水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氧气和氢气储存起来。16岁的队员杨轩蘅说,它的驱动部分参考了中国的“祝融号”火星车,采用6轮驱动,能实现大范围活动;挖掘部分的设计灵感则来自美国航天局的一款月球采矿机器人,通过齿轮结构,让挖掘臂只用一个电机就能像人的手臂一样弯曲两节关节,灵活动起来。
一年一度的世界青少年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旨在组织世界青少年以友好的方式参与机器人竞赛,培养其对科学技术的爱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025年国际总决赛在新加坡举办,从11月26日持续到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