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风味来了,中国“果篮子”满了-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28 11:25:36
来源:国际商报

全球风味来了,中国“果篮子”满了

字体:

  近期,海关总署先后发布公告,允许符合检疫要求的秘鲁鲜食香蕉与石榴、伊朗猕猴桃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卢旺达正在与中国完成签署牛油果输华协议的最终安排,有望成为第五个获得中国市场准入的非洲国家。

  这些新动向正是中国进口水果市场不断丰富的一个缩影。从西亚到非洲再到南美,越来越多的全球特色果品正汇聚至中国,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品种多样化的背后,是消费需求从“普适性”向“个性化”的跃迁。过去,中国进口水果市场长期被榴莲、车厘子、香蕉三大品类所占据,品类集中化特征显著。而如今,秘鲁石榴、伊朗猕猴桃、卢旺达牛油果等特色品类的入局,打破了传统热带水果的垄断格局,既填补了国内市场的品类空白,也满足了消费者对“小众优质果品”的追求。伊朗作为世界第五大猕猴桃生产国,其果实凭借耐储存的特性,能在国内猕猴桃市场淡季形成供应补充;卢旺达牛油果则以高营养价值的特质,契合了国内健康饮食的消费潮流。品种的丰富,不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基于消费分层的“精准供给”,让中国消费者的果盘实现了“全球风味的四季轮换”。

  市场多元化的进程,显示出中国水果进口的产地格局从“区域依赖”走向“全球布局”。此前,东南亚凭借地理邻近性和物流优势,长期占据中国进口水果市场的核心地位,越南榴莲、泰国山竹等品类一度成为市场主流。而秘鲁、伊朗、卢旺达等新兴产地的崛起,让中国进口水果的来源地版图不断扩容:南美洲的秘鲁借助钱凯港的物流便利,成为中国水果进口的“南美新枢纽”;西亚的伊朗为其猕猴桃出口打开了新通道;非洲的卢旺达则加入牛油果出口阵营,让非洲水果在华市场的存在感持续提升。这种产地多元化,不仅降低了中国对单一区域水果供应的依赖,更通过全球产地的季节互补,实现了进口水果的全年稳定供应。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进口水果市场的多元变革是产业链与规则体系协同升级的产物。中秘签署的卫生与植物检疫谅解备忘录、中国海关总署对伊朗猕猴桃的检疫标准制定,以及卢旺达牛油果输华协议的磋商,本质上是中国与各国在农业技术、检疫规则上的深度对接。这种规则层面的协同,为更多新兴产地的果品进入中国扫清了技术壁垒。同时,跨境物流的革新也为市场多元化提供了支撑——空运直航、高端冷链的普及,让秘鲁的鲜食香蕉能在短时间内抵达中国市场,伊朗的猕猴桃也能通过冷链仓储实现跨季节供应,让全球优质果品的进口成为可能。

  中国进口水果的品种与市场双元升级,最终指向的是全球农业价值链的互利共赢。对秘鲁、伊朗、卢旺达等国而言,中国市场的准入意味着其农产品出口找到了新的增长极,伊朗猕猴桃的出口市场得以从欧洲拓展至亚洲,卢旺达的牛油果产业则能借助中国的消费市场实现规模化发展;对中国而言,全球优质果品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消费选择,更推动国内水果产业在品种培育、种植技术上的对标升级。这场“全球果篮”的焕新,既是中国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农业贸易的缩影,也为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随着更多国际航线开通、准入名单持续扩容,中国的“果篮子”将更加丰富多彩。而在供应链技术持续创新、贸易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的果盘终将成为全球农业合作与消费升级的最佳见证。

【纠错】 【责任编辑:韩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