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十载春华秋实,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区域经济总量已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一个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雏形初现。在这一波澜壮阔的进程中,一种超越地域界限、融合三地商业基因的“京津冀商文化”应运而生,它既是京商的厚重、津商的开放、冀商的实干的有机融合,更是在新时代国家战略引领下,不断焕发新生的文化动力。
如今,当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与“一带一路”的壮丽实践交汇,京津冀商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它不再仅仅是区域协同的“内部粘合剂”,更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外部连接器”。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京津冀商文化如何以其深厚底蕴、创新活力与开放格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剖析北京亦庄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引擎功能,以及国声智库提供的智力支持,最终提出推动二者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建议。
根与魂:京津冀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
京津冀商文化并非空中楼阁,其根脉深植于千年的历史交融与商贸实践之中。从隋唐大运河的舟楫往来,到元代“京通”关系下通州的漕运枢纽地位;从近代京津冀对外贸易的协同探索,到清末民初银行家群体的崛起,这片土地始终流淌着开放、包容、重信、尚义的商业血液。
历史基因的传承与升华。 京商,以“都”为核,形成了讲规矩、重品质、崇尚信誉的官商文化特质;津商,因“港”而兴,孕育了开放、灵活、敢为人先的海洋商业文明;冀商,凭“实”立足,积淀了坚韧、朴实、精耕细作的产业精神。历史上,徽商等商帮的融入,更丰富了其多元性。这种多元一体的商业文化,在协同发展战略的熔炉中淬炼成钢,形成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时代商文化内核。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如老字号品牌所代表的匠心精神,又在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结合中,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与合作范式。
区域协同的文化支撑。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京津冀商文化正是这朵“同心花”的文化土壤。它为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了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无论是交通一体化从“蓝图”变“通途”——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高速公路近1.1万公里,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还是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实现“呼吸之变”——2023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约60%;抑或是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释放民生红利——9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其背后都有商文化中“协同”与“共享”理念的深层驱动。
新引擎:新质生产力驱动京津冀商文化能级跃升
如果说历史底蕴是京津冀商文化的“根”,那么新质生产力就是其面向未来的“魂”。“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京津冀地区,尤其是北京,正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新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北京亦庄: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与输出港。 作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是观察京津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绝佳窗口。这里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更是产业协同的“指挥中心”。
以世界500强企业SMC为例,其投资管理公司总部设在北京亦庄,将核心研发与高端制造环节留在这里,同时将生产配套功能有序延伸至天津北辰和河北沧州、唐山等地。这种“北京研发、津冀制造”的模式,完美诠释了新质生产力如何重塑区域产业链。北京亦庄输出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技术标准、管理理念和高效能的生产方式,这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从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到新一代信息技术,北京亦庄正源源不断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区域乃至全国产业升级的现实动力。
从“产业转移”到“链群共生”。 新质生产力的注入,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从过去简单的梯度转移,向构建创新共同体、产业链深度融合转变。北京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天津强化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河北作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三地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种“链群共生”的新生态,使得京津冀商文化的内涵从“贸易互通”升级为“价值共创”,为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区域内的企业不再是单打独斗的“出海者”,而是以产业链整体形态,更具韧性和竞争力地走向世界。
大格局:京津冀商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在“一带一路”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的今天,京津冀商文化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标准与模式的“输出者”。 京津冀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正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借鉴的“中国方案”。例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作为“新国门”,其规划、建设、运营的先进经验;雄安新区作为“未来之城”,在智慧城市、绿色低碳、数字治理方面的探索;北京城市副中心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上的实践,都构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包”。京津冀商文化承载着这些先进标准与模式,通过企业合作、项目建设等方式,将其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助力提升当地基础设施和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稳定器”。 京津冀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使其成为“一带一路”供应链网络中一个可靠、高效的核心节点。区域内的高科技企业、先进制造业集群,能够为“一带一路”重大工程项目提供高质量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从轨道交通设备到通信网络设施,从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到智慧港口系统,京津冀商文化所代表的“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正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文化与信任的“连接桥”。 商业合作,文化先行。京津冀地区拥有长城、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丰富的老字号品牌资源,这些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载体。通过“商旅文”融合发展,将商业贸易与文化体验相结合,能够有效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例如,将天津老字号文旅资源与“丝绸之路”主题相结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推动京津冀老字号品牌创新设计,以符合国际审美的形象走向世界。这种以文化为媒的交流,是构建长期稳定商业关系的“软实力”基础。
智与策:国声智库为京津冀商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在京津冀商文化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的宏大叙事中,智库作为连接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桥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思想工厂”和“行动推手”作用。国声智库作为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的现代化新型智库,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战略研究的“瞭望塔”。 国声智库深度聚焦“一带一路”与区域协同发展,系统研究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市场准入和文化习俗,为京津冀企业“走出去”提供精准的“国别指南”和风险预警。通过发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智库帮助企业避免“水土不服”,实现稳健出海。
政策创新的“孵化器”。 智库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政策创新与衔接。例如,针对北京亦庄等新质生产力高地,国声智库可联合多方力量,研究提出更具吸引力的国际人才引进政策、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措施、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机制等,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示范区提供制度保障。
文化交流的“助推器”。 国声智库主动策划和组织高端国际论坛、企业家对话会、文化展演等活动,搭建起京津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商学界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商业机会的对接,更传播了京津冀商文化中“和而不同、互利共赢”的理念,为中国方案赢得了更广泛的国际认同。
未来展望:推动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建议
为进一步释放京津冀商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潜能,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构建更有深度、更具活力的合作新格局:
打造“京津冀新质生产力国际合作示范区”。以北京亦庄为核心,联动天津港、河北自贸试验区,共同申报和建设一个国家级的“新质生产力国际合作示范区”。区内实行“政策特区”模式,试点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职业资格互认、研发设备税收优惠等突破性政策。重点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入驻,推动从“产品输出”向“能力共建”转变,共同制定行业国际标准,形成创新共同体。
强化“丝路国际自贸合作平台”。该平台旨在深度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与我国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形成联动发展的数字化枢纽。尤其要发挥北京亦庄自贸试验区在高端产业与数字经济领域的引领作用,将其成功经验模式化、数字化,向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复制推广。平台将整合政府、智库、商协会及企业资源,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提供目标国政策法规、市场准入、关税壁垒等实时信息,并实现潜在合作伙伴的智能匹配与信用评估。同时,引入区块链技术打造不可篡改的跨境商业信用体系,切实解决国际贸易中的信任难题,降低交易成本,为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数字化通道。
深化“丝绸之路智库共同体”。作为国内首个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共同体组织,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精神,以“开放、共建、共享”为原则,联动智库、专家学者、企业、媒体、政府等国内外资源。以国声智库为节点,联合京津冀地区高校及研究机构,与沿线国家顶尖智库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从单向“走出去”调研转向联合发布研究成果、共同举办国际会议、合作培养丝路国际青年学者等深度合作。设立智库创新发展基金,资助围绕“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人工智能”等重大课题开展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将各成员优势资源转化为集群优势,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切实可行的智力支撑。
深化“丝路文化传播大使”计划。遴选一批兼具商业头脑、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包括企业家、技术专家、青年人才及媒体代表,其核心使命是,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讲述京津冀的商道历史与创新故事。通过系统性培训,使其掌握跨文化沟通、国际法等技能,并策划举办“你好,京津冀”主题文化周、非遗工坊、数字艺术展及拍摄微纪录片等活动,用现代商业语言和世界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讲述京津冀商道故事,实现“老树发新芽”,提升文化附加值,增进沿线民众的情感认同,为经贸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十年磨一剑,砥砺生光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辉煌成就,为京津冀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一融合了历史智慧与时代精神的商文化,正乘着新质生产力的东风,依托北京亦庄等创新高地,在国声智库等智力机构的加持下,以前所未有的自信与活力,扬帆“一带一路”。它不仅是商品与资本的流动,更是标准、模式与文化的传播;它不仅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更致力于构建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徐蕴峰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兼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