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希望我们中国的算力,不仅辐射在我们境内,我们还要做到能够全球投送。”站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超算机房,孟祥飞语气坚定地说出这句话。
在监控中心,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实时显示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计算任务——从西藏的藏药研究到澳门的科研项目,从石油勘探到航天模拟,中国超算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科技发展的格局。
而就在几十年前,中国的超算还被困在“玻璃房子”里。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高性能计算机完全依赖进口。西方国家不仅封锁技术,还规定:出口到中国的超算必须装在独立机房,钥匙由外方保管,连计算结果也要交给他们。中国工程师只能隔着玻璃窗,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机器运转。“玻璃房子”,成为中国计算人心中的一道伤疤。
正是这“玻璃房子”的苦涩,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走上超算自主研发的道路。
孟祥飞,就是其中之一。
从南开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到美国公派留学,再到归国成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首席科学家,他的人生轨迹与中国超算的崛起紧密相连。
2009年,他加入“天河一号”研发团队。2010年,“天河一号”凭借全球首创的“CPU+GPU异构体系架构”,一举夺得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
如今,他站在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前,语气从容地说:“这是我们完全自主的系统。”从芯片到整机,从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中国超算的机柜不再需要“玻璃房子”的保护,中国工程师可以自由触摸、调试、优化。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孪生世界’的新阶段。”孟祥飞说。超算不仅支撑着天气预报、石油勘探、新药研发,更在推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融合。他相信,未来的算力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
面对AI时代的到来,他并不担心人类被替代。“人强,人工智能才强。”他强调,人的认知能力、我们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必须经过系统化的教育。
从“玻璃房子”外的无奈张望,到全球算力投送的壮志雄心,中国超算的青年用奋斗写下了答案。孟祥飞说,他希望未来的年轻人能“站到一个更加宏阔的视野上,去认知所处的时代背景”,主动融入人工智能发展,为未来的文明复兴,新质生产力的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
中国超算将走向何方?孟祥飞的答案是:迈向深水区,探索量子计算、太空算力、海洋算力,让中国算力辐射全球每一个角落。这是一条从追赶到领跑的路,也是一代中国青年用自主创新书写的强国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