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上,2010年11月17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对孟祥飞来说,这一日仿佛如昨日般清晰。
那天深夜的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机房,孟祥飞正在“天河一号”主控台前值班。突然,一个电话骤然响起。
这是一个越洋电话,电话的那头是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主任刘光明,他正在美国出席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发布活动。电话核心很简单:我们拿了世界第一。
机房冰冷的空气瞬间被点燃,孟祥飞猛地起身,绕着天河一号这座钢铁巨兽奔跑,一圈、两圈……“当时是热泪盈眶。”孟祥飞回忆说,我非常兴奋,但是无以发泄表达这种兴奋。
那一刻,没有掌声,没有欢呼,只有冷却系统恒定的嗡鸣,像时间的脉搏,记录着一个国家在超算赛道上终于挺直脊梁的瞬间。
这眼泪,不仅是喜悦,还有心酸。“中国最早的超级计算机‘银河一号’,是真的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起步。”
那时没有精密流水线,唯有科学家用血肉填补技术的鸿沟。“200万个焊点是我们科学家一个个精准地焊起来的。”
200万个电子管焊点,错一处即是满盘皆输。总师慈云桂立下军令状:“豁上这条老命,也得把中国的巨型机干出来!”誓言如金石坠地。
这不仅是军令状,也成了几代超算人的精神烙印——突破技术铁幕,研制属于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最终他们成功了。
面对“银河一号”的成功研制,孟祥飞在内的科研工作者很清楚,在当时而言,这是为中国自主超算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看到,那时候确实我们在跟跑。”
他们蹚出“跟跑”的血路,默默为未来埋下种子。孟祥飞说,在“银河一号”这个基础上,我们持续研制我们自主的超级计算机,既积攒技术,也为我国超级计算机领域实现人才培养、团队建设。
中国超算在跟跑,但每一步都在积攒力量。技术、人才、团队——这些看似枯燥的砖石,堆砌起自主创新的地基。转折发生在2009年。
当世界还在沿袭传统架构时,中国的科学家已不甘于“跟跑”。孟祥飞说,我们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CPU加GPU异构体系架构”的这种超级计算机。
这是以颠覆性思维劈开的新路径,质疑也如潮水般涌来:“这条路根本不通!”他们以沉默对抗喧嚣,让代码在无眠的深夜垒成护城河。
2010年,世界顶级的计算机体系架构大会首次为这篇来自孟祥飞这个团队的中国论文亮起绿灯。同年,我国用这种自己创造的体系架构做出了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当年11月17日,“天河一号”以每秒千万亿次算力登顶全球,中国的超算走到了世界的聚光灯下。这也用铁的事实宣告:所谓“无人区”,不过是勇敢者命名的战场。
热泪为证,长夜奔跑即是青春图腾。孟祥飞绕着天河一号奔跑的身影,恰似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的征程: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一。
这不仅是一个人无声的兴奋,也是献给所有银河机房里焊接抢的嘶鸣、献给科研人弯着的背影、献给试验台上冷却的泡面、献给被代码磨出茧子的青春的一场加冕礼。
15年光阴呼啸而过。今天的“天河”序列已化作算力洪流,托举着中国创新的星空,深海一号、白鹤滩水电站、港珠澳大桥等背后都有“天河”贡献。
中国超算的奇迹,是无数个孟祥飞们深夜的坚持;荣光的背后,终将化作后来者脚下的路基。 在奔向2049的征途上,每一次对极限的冲锋,都是中国青年写给未来的情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