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重化产业高度集聚的区域,工业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历史存量大、综合利用率低,污染风险高,是困扰母亲河的“心头之患”。数据显示,流域内9省区危险废物贮存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治理任务艰巨而紧迫。2023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设立联合研究项目,由清华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铝环保节能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大学、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等,聚焦铝工业、焦化等行业长期存在的典型固废治理瓶颈,开展系统性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筑牢科技防线,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摸清底数,构建科学治理体系
通过对沿黄各省数据、卫星遥感与实地踏勘的系统整合,全面摸清了黄河流域工业危险废物的“家底”,精准锁定了占流域总量80%以上的五大类危废的来源与分布。创新构建了“黄河流域工业危废利用处置技术库”,突破传统定性评价,建立了以资源循环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为核心的量化指标体系,运用AHP-FCE方法对各项技术进行精准评分。形成《黄河流域重点行业工业危废最佳利用处置技术目录》,为黄河流域危废治理建立了技术优选体系。
调查数据清晰揭示了流域“产业-废物”的关联图谱:精(蒸)馏残渣占比最高(31%),主要富集于山西吕梁、运城、临汾及内蒙古乌海、包头、巴彦淖尔等能源化工基地;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17%)集中分布于陕西榆林和山东东营、滨州、淄博等油气产区;有色金属冶炼废物(16%)密集分布于河南济源、三门峡、洛阳及内蒙古巴彦淖尔、包头等冶金工业区;废酸(10%)多见于山东滨州、淄博、济南及内蒙古乌海、包头;无机氰化物(10%)则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包头和河南三门峡、洛阳等地。这张清晰的“画像”为实施分区施策、精准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黄河九省产量前五的危废种类分布。
技术创新,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
在黄河流域工业固废资源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模式:
铝灰渣火法短流程技术实现铝钠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针对铝灰遇水易释放有害气体、堆存污染风险高的行业难题,成功研发“铝灰渣协同工业废碱火法短流程制备铝酸盐熟料技术”。该技术不仅实现了二次铝灰中铝、钠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更从源头杜绝了有害气体的产生,烟尘盐回收率超过99%。通过开发多维无线传导的回转窑精准控温关键技术及装备,实现了回转窑测温从点到面的在线精准测温功能,使生产稳定性提高30%以上,整体能耗较传统技术降低25%以上。
基于该技术建设的示范工程成效显著。中铝环保贵州分公司建成年处理能力达2万吨的铝灰资源化利用生产线,实现铝灰向合格铝酸盐产品的高效转化及资源化循环利用,同步达成烟气达标排放与副产盐回收。目前,该技术已在山西、湖北等成功推广应用,年处理二次铝灰达11.5万吨以上,有效破解了区域电解铝企业铝灰堆存的环保困境。据核算,单条示范线每年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500万元,投资回收期显著短于行业平均水平。该项技术被中国有色金属协会评价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入选2023年“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先进技术目录”。

图为中铝环保贵州分公司铝灰资源化利用项目。
以废治废新范式实现脱硫废液高值化利用 针对焦化脱硫废液成分复杂、毒性强、传统处理成本高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的行业难题,开发出“以废治废”的资源化集成技术。通过定向回收工艺将废液中的有价组分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同时创新性地利用脱硫废液作为浸金剂,从含金固废中高效提取贵金属,成功实现了废液资源化与贵金属回收的双重目标。该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脱硫废液的污染难题,更开创性地将脱硫废液作为“城市矿山”的钥匙,开辟了“以废治废”的新范式,为焦化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该项技术的经济与环保价值已在产业化实践中得到验证。在甘肃省落地的中试示范线,成功将废液中的副产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硫酸钙晶须,产品性能达到商业标准。基于此,规划中的“10 万吨石膏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通过审批,标志着该项技术具备了大规模工程应用的条件,为黄河流域焦化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具备显著经济效益的解决方案。
低值大宗固废道路建设技术开辟规模化消纳新路径 针对赤泥、煤矸石、钼矿尾矿等低值大宗固废堆存量大、利用率低、且存在环境风险的治理难题,成功开发出适用于道路建设的系列混料配比方案。在山东示范工程中修筑试验段480平方米,累计利用赤泥239吨,制成材料强度达到3兆帕,性能显著优于传统水泥稳定土,且环境风险可控。这些成果为黄河流域大宗工业固废的规模化消纳与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推动低值固废从“环境包袱”转变为“工程资源”。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在工业固废资源化领域取得的系列突破,不仅解决了黄河流域的固废治理难题,更探索出了资源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流域的生态安全和民生改善。以科技之力守护母亲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