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7日电(黄海荣)在全球创新药研发的竞技场上,中国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作为这股浪潮中的代表性企业,和誉医药(股票代码:2256.HK)在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28亿元,同比增长59%,现金储备高达23.22亿元。在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一家中国创新药企对“卓越”二字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中国医药研发人才的深度信赖。新华网上市公司频道近日专访了和誉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耀昌,从创新药研发企业的发展路径中,探寻中国医药创新崛起的底层逻辑。
卓越,是唯一的选择
“我们追求的,永远是First-in-Class(同类首创)和Best-in-Class(同类最佳)。”在近两小时的访谈中,这句话被董事长多次强调。在他看来,这是和誉医药从成立之初就坚定的战略核心,也是中国药企在全球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以公司核心产品匹米替尼(Pimicotinib,CSF-1R抑制剂)为例,该药在2025年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大会上公布的全球III期临床数据显示,其客观缓解率(ORR,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核心指标)达54%,显著优于同类已上市药物,且安全性表现优异。在临床上,匹米替尼有望为需系统治疗的腱鞘巨细胞瘤(TGCT)患者提供一种高效、安全且便捷的每日一次口服治疗方案。
正是凭借这一“同类最佳”的数据和应用前景,德国默克公司与和誉医药签署商业化授权协议并于去年支付7500万美元首付款。今年4月,默克公司行使其全球权益,并于5月支付全球商业化选择权行权费8500万美元。据介绍,和誉医药有资格收取合共最高6.055亿美元的付款,包括首付款、选择权行权费、开发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年净销售额的两位数比例销售提成。
对此,徐耀昌表示:“我们不希望选择一个有几十家公司在做的靶点,哪怕是一个小适应症,如果能做到唯一或最佳,其商业潜力也会非常巨大。”
同样,在肝癌治疗领域,和誉医药的依帕戈替尼(Irpagratinib,FGFR4抑制剂)作为全球首个在该机制上进入注册性临床的药物,单药应答率超过40%,与阿替丽珠联合治疗后更提升至50%以上,远超现有标准疗法20%多的应答水平。徐耀昌介绍称,“这意味着我们对标的不再是中国市场,而是全球临床需求。”
自创立至今,和誉医药已搭建起由20余种候选药物构成的研发管线,其中12款药物已进入临床阶段。 徐耀昌表示,和誉医药致力于在肿瘤及其他疾病领域开发具有差异化的创新疗法,以满足中国及全球患者尚未满足的关键临床需求。高效的人才团队与充裕的资金储备,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大核心支柱。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
“中国的人才,是我们在创新药领域最大的底气。”徐耀昌分享了他从国际药企到中国创业的经历。他曾在美国礼来、诺华等公司任职多年,与众多中外科学家共事的经历,让他对中国科学家的特质有着深刻洞察:“中国的科学家不仅能提出创新思路,更能亲手将想法付诸实验验证,这种‘既能想又能做’的能力非常突出。”
这种洞察也与宏观趋势相互印证。麦肯锡公司发布的《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崛起:迈向全球舞台》报告指出,中国生物医药研发人才总数已跃居全球第二,在2017至2022年间,核心研发人才规模实现翻番,呈现出显著的“井喷”之势。
徐耀昌指出,这一趋势在过去十年中推动了中国医药人才从“仿制”向“创新”的深刻转变。“如今在上海、苏州、北京等地,从事创新药研发的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已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正是基于对本土人才的深度信任,和誉医药逐步建立起一支约两百人的研发与临床团队,构建了从靶点发现到临床推进的高效闭环,为持续创新提供了核心引擎。
现金流,为长期主义护航
截至2025年6月,和誉医药现金储备达23亿元,足以支持多年运营需求。在徐耀昌看来,充足的现金流是创新药企能够坚持长期主义的生命线。“一款创新药从立项到上市,往往需要十年。如果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很多项目可能中途夭折。”
公司通过BD合作(如匹米替尼授权默克)获取首付款和里程碑收入,同时为自主商业化做准备。 “BD收入是‘输血’,自主商业化才是‘造血’。中国药企最终一定要走通这条路。”徐耀昌说。
中国创新药企的下一站:全球价值
在徐耀昌看来,中国创新药企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我们不再只是为中国患者做药,而是为全球患者做药。只有立足全球市场,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回报。”
他以口服PD-L1抑制剂ABSK043为例,该药目前是全球进展最快的口服PD-L1项目,因其用药便利性和安全性,有望在联合用药领域开辟新市场。ABSK043联合其他药物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胃癌一线治疗的二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当我们可以把药送到患者床边,而不必让他们频繁去医院注射,这就是在解决真实的临床痛点。”在徐耀昌看来,中国创新药企的价值实现,必然要经过全球市场的检验。“真正的创新,必须能解决全球患者的未满足需求。”口服PD-L1抑制剂ABSK043为例指出,其价值不仅在于疗效,更在于“口服”带来的用药革命。“当患者无需频繁入院注射,能在家庭场景中接受治疗,我们解决的就是一个全球性的临床痛点,这本身就创造了巨大的全球市场价值。”徐耀昌说。
从靶点创新到临床突破,从授权出海到自主商业化探索,和誉医药的发展路径,正是中国创新药企坚定迈向全球市场的一个缩影。从和誉医药的发展路径中,我们看到以人才为基,以卓越为尺,以全球为场。在政策、资本、人才的三重共振下,中国医药创新正迎来黄金时代。而如董事长所言:“当我们真正把目光放在患者需求上,创新才会持续,企业才会走远。”



